谁说门球只属于公园里的清晨和一群“技术流”的大爷大妈?8月27日,深圳龙岗大运中心的门球决赛把这项“看着温柔、打着暴烈”的项目拉上了全运会的C位。六天鏖战,比分胶着到第六轮点球,现场气氛一度紧得能拧出水。这场堪称“最接地气”的群众项目,为什么能打出职业级的张力?它又在悄悄改变什么?

先把时间线摆清楚。此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首次把门球纳入群众比赛,深圳赛区率先开赛,一上来就是“首秀担当”。六天里,全国28支代表队(含香港、澳门)459名运动员齐聚龙岗。此前混合五人制三组别,河南、江苏、安徽先后摘得A、B、C组三块金牌,河南暂居金牌榜首。到了27日决赛日,天气也跟戏剧化脚本似的:上午烈日炙烤,下午雨过天阴,但球场上没人“打伞”,只有硬刚。
当天的对决节奏紧凑,高潮一茬接一茬。女单冠亚之争,安徽队高友霞手感热得烫手,单场拿下46分,直接把本届赛事的单场得分纪录刷了屏。紧跟着混双对碰,河南队以35:12轻松过关,胜得干净利落。真正把心跳拉满的是男单收官。安徽队高赟对河南队杨栋,双方在技术和心理上互相“上强度”。杨栋先落后4分,但硬是追平,把比赛拖进点球大战。五轮不分胜负,第六轮才分出高下——杨栋顶住压力,拿下关键一杆。这一杆,不只是个人的硬气球,更替河南把团体金牌锁进兜里,成了河南本届赛事的第二枚金牌。

“打得太艰难了!”赛后杨栋的第,像从喉咙里蹦出来。他坦言赛前队里没给自己加“天花板”目标,能进决赛就算超额完成,偏偏是这股“放松打”的劲儿,把最好的状态逼了出来。他还把一句“深圳是福地”送给这座城市——这话不客套,真诚里带着点喜气。
对面的安徽队,绝不是陪跑。他们拿下团体银牌、混合五人制C组金牌和B组铜牌,成绩表漂亮得很。比赛间隙,小将们还在看台上认真盯别组的比赛。队员刘奥运说,门球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战术和脑力博弈。他回忆同福建队的半决赛,全程被压着打,靠教练捕捉对手失误、及时换招,最终一分翻盘。这就是门球的“棋味儿”。安徽队领队王子臣强调,青少年是后备军,如今发展很快。教练员兼运动员张鹏来自安庆太湖县,被称作“中国门球之乡”,当年一起打球的8个小伙伴,后来7个拿了博士学位。这段逸事,听着就让人会心一笑:原来把球打明白,脑子也真得跟着灵。

双打这边同样打得虎虎生风。男双冠军被山东队以19:18险胜黑龙江队的那一下定格。比分一直胶着到最后一刻,山东队进球得分反超,简直电影那种“起立鼓掌”的桥段。教练兼运动员赵光军眼眶发红,说这次全国水平最高、竞争最激烈,还是他和队友第一次搭档,开局也不顺,但就是一路咬牙往前冲。队友钟勇更是有点“硬核”: 训练时摔伤,韧带撕裂,仍然坚持完赛。他轻描淡写一句“这点伤不算什么”,背后全是运动员的狠劲儿。
女双方面,湖北队把“默契”二字演到了极致。这对来自襄阳的老搭档李秋菊、谭金美,合作超过15年,每天七八小时训练。对阵浙江,她们紧抓对手失误,战术清晰,节奏流畅,把比分拉到20:6。胜局已定,两人还是按部就班完成最后一击,才抱在一起庆祝——这股沉稳劲儿,就是老练选手的基本盘。教练何月生介绍,她们的战术配合靠眼神、手势、小声交流就能“上脑”,不用多话。这枚女双金牌,也为湖北在本届赛事的“三奖牌”之旅画上高光注脚:此前他们还拿到混合五人制A组三等奖、B组二等奖。

把镜头拉远一点儿,这届全运会还有个“第一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携手举办。门球项目里,中国香港派出37名运动员,六个小项全部覆盖;中国澳门17名运动员,参加混合五人制A组、B组。香港队领队李春华直言,这次他们很重视,集中训练、往返深圳等地密集磨合,场地漂亮、布置完善。但也不藏话:香港在门球场地上仍然短板明显,希望借全运会争取更多资源,把年轻人吸引进来。澳门的林蕴华则是“门球新人”,因为澳门没有训练场地,他们赛前专程去珠海集训;队里老队员常和珠海、中山、广州的球友交流、参加内地邀请赛。她说这次见识了“青少年很厉害”,自己人手不足,还得多学。比赛之余,她和队友去商场、湖边走走,夸深圳环境舒心、酒店安排到位。体育搭桥,城市接力,“趣龙岗行大运”的港—龙文旅巴士也开了跑,大运中心港澳游客服务中心同步启用,“体育+文化+旅游”的融合越来越像回事儿,“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不再只是口号。
别忘了看不见的“硬功夫”。从8月18日报到起,裁判团队就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天五点多起床,7:30准时开赛,一直干到傍晚6:30;出行三人成列、列队行进;早操训练手势、10秒计时,一遍遍打磨动作一致性。本届赛事还首创“专人计时裁判”制度,和主裁、副裁、记录员组成清晰分工,赛前统一判罚尺度,目标是“精准执裁、精细服务、精彩呈现”,甚至喊出“零失误”的要求。裁判长余晓琳说,这是国内门球赛事里前所未有的标准。她对深圳场地与服务保障的评价也很直白:舒服、专业,让裁判能全身心投入。所谓“深圳标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细节堆出来的标尺。

赛事运行也见功底。作为十五运会的首个开赛项目,龙岗必须扛住高标准与压力。竞委会综合协调处的邹慧锋坦言,整体评价超出预期。龙岗多年承办大赛的“肌肉记忆”显然在线:成熟的运行模式、高度默契的团队配合,把许多好经验固化下来并准备推广。更关键的是,他们没忘了群众属性:策划门球嘉年华,提前开公益培训营,把门槛降下来,让观众“看得懂、愿意来、有收获”。场外的群众互动和场内的国家级较量互相映照,体育氛围不是凭空制造,而是靠“你我都能参与”的热度积攒。再加上科技赋能:机器狗亮相开赛仪式、无人机竖幅展示、高科技展馆迎宾,百余家企业把“黑科技”搬到赛场入口,既长知识又添仪式感。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一项常被贴上“中老年标签”的运动,为什么在全运赛场上既好看又耐看?它的战术密度和心理博弈,比你我想象的更“烧脑”。从安徽小将的“一分翻盘”,到杨栋第六轮点球的“稳准狠”,门球不是拼体能的“斗狠”,而是比“算计”的艺术——掌握节奏、看准时机、稳住心态,这些素质在任何竞技项目里都不廉价。它的参与门槛低,普及性强,却能一路向上对接高标准运行和执裁规范。换句话说,门球把“全民健身”和“专业化办赛”嫁接起来,既能走进社区,又能站上全运舞台。第三,它正在年轻化。安徽队的青年军就是样本,背后不只是训练安排,还有整套青少年培养思路——团队协作、专注力、战略思维,能从球场一路迁移到学习与人生轨道。太湖县那群从门球场走出的孩子里,后来有七个读到了博士。

把视角再扩开些,门球这回在大湾区扮演的角色很耐人寻味。香港、澳门的参与,让“硬联通”“软联通”升级到“心联通”。交流赛、集中训练、文旅联动,这些看似琐碎的连点成线,最后织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今儿在深圳打球,明儿在珠海训练,周末回香港或者澳门参加活动,“一小时生活圈”就这么落地了。体育成了润物无声的桥梁,比大词儿更能走进人心。
再说普通人。你可能在自家小区见过门球场边的闲聊、围观,甚至被邻居拉去“试一杆”。起步容易,乐趣上头,三五好友“拧巴”着讨论战术,像研究下一盘棋。有人说门球是“慢热型社交”,我倒觉得它是“高密度智趣”。对上班族,门球是下班后换脑子的方式;对老人,是保持专注与反应的自我训练;对孩子,是最实用的团体课。深圳这回把嘉年华、公益营办进全运会现场边上,观众从“看热闹”到“懂门道”,这才叫真正的“有收获”。

热闹过后,问题也得摆在台面上。场地供给够不够?香港的场地短板已经点名,内地不少城市的社区配套也并不均衡。青少年怎么引进来、留得住?仅靠家长带娃尝鲜,很难形成梯队。执裁与办赛的“深圳标准”能否复制到更多地方?标准化背后是成本与人力的现实考题。还有,如何防止“只顾看不顾练”的倒挂,让群众项目不只在大赛期间热闹,而是在日常里常态生长?这些都决定着门球从一座城的爆款,变成一张地区甚至全国的长期名片。
但门球这次给我们的启发,比“谁赢了几块金牌”更大。它告诉我们,群众项目也能打出强对抗、强叙事;公众参与不是“走过场”,而是能与专业化深度耦合;区域融合不是开大会、喊口号,而是把车开起来、人串起来、活动办起来,最后把心拢在一起。这不正是体育的社会价值吗?凝聚起热爱,汇拢起耐心,再配上科学的组织和稳定的供给,很多看似“慢热”的事,也能跑出加速度。

收尾前留个小问题。你更愿意在门球的哪一面找到自己——是看比赛时的紧张与欢呼,还是挥杆时的专注与默契?你觉得你所在的城市,离一场“看得懂、愿意来、有收获”的群众赛事,还有多远?留言聊聊,也许下一次,门球的球门就在你家楼下。
转自:湖州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