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央视《军事报道》栏目罕见播放了火箭军某部执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任务的完整视频。画面显示,一枚东风系列导弹从西北某发射场升空,穿越大气层后向太平洋深处预定海域实施精确打击。值得注意的是,该视频中导弹弹体编号、发射阵地坐标、飞行轨迹参数等至少12处关键信息被进行了马赛克处理,引发国内外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

根据央视播出的技术画面分析,此次试射的导弹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再入大气层阶段出现多个分离体;二是飞行末段呈现出"螺旋机动"轨迹,显示具备突破反导系统的能力;三是落点精度达到CEP(圆概率误差)50米级。军事专家指出,这些特征与东风-41型洲际导弹的公开参数高度吻合,但视频中刻意模糊的弹体直径与推进段火焰特征,又显示出可能存在技术改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导弹穿越电离层的画面中,央视罕见插入了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的存档镜头。这种剪辑手法既展示了火箭军不同型号导弹的作战序列,又巧妙规避了可能泄露新型导弹大气层外机动轨迹的风险。外媒注意到,被模糊处理的弹载计算机界面中,隐约可见"高超声速滑翔"字样的UI设计,这或许暗示我国正在验证"钱学森弹道"的实战应用。

日本防卫省随后发布监测报告称,该导弹实际飞行距离约1.2万公里,在太平洋溅落区与关岛美军基地保持1500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但美方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通过卫星图像比对发现,央视视频中刻意模糊的发射场周边地形,与新疆库尔勒附近新建的机动发射平台特征相符。这种"半透明式"的信息披露方式,既展示了战略威慑力量,又保留了必要的军事机密。

视频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当镜头扫过发射控制室时,所有电子屏幕均被像素化处理,唯独保留了一个显示"抗电磁干扰测试通过"的绿色指示灯特写。这种选择性打码或许意在强调我国战略武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在社交媒体指出,中国此次展示的导弹齐射指挥系统界面,其分布式架构与俄"萨尔马特"导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2019年国庆阅兵时的公开展示,此次视频首度披露了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TEL)在戈壁极端环境下的隐蔽机动画面。虽然具体伪装网参数和热信号特征被打码,但镜头中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实弹发射场景,证实了火箭军全天候作战能力已提升至新高度。韩国《国防日报》特别关注到,被模糊处理的导弹尾焰中仍可辨识出氮氧化物抑制技术特征,这种环保推进剂能有效降低卫星红外侦测概率。
技术细节的保密处理反而透露出更多信息。例如视频中某型保障车辆被模糊处理的外形轮廓,与我国去年公布的某型导弹机动发射辅助平台专利高度吻合;而发射前校验画面中被打码的某型测试设备,其连接接口制式暴露出新一代导弹已采用模块化设计。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展示方式,某种程度上比完全公开更具威慑效果。
从传播学角度看,央视在展示导弹命中海域时,特意使用1980年代我国首次洲际导弹试验的落区地图作为背景,这种今昔对比的视觉符号,暗含了战略威慑力量传承发展的深意。虽然具体弹着点监测数据被打码,但画面角落一闪而过的"多平台联合侦测"系统界面,暗示我国已建立覆盖太平洋的导弹试验评估体系。这种精心设计的信息释放,堪称新时代军事透明化的独特样本。
#火箭军发射洲际导弹画面被打码#
转自:湖州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