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国家安全部发布的典型案例中,28岁的张某因疏忽亲属关系导致泄密,引发对"密防从身边人做起"的讨论。张某作为某单位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在会议结束后未按规定存放3份涉密文件,反而带回家中。其亲属李某借闲聊之机偷拍文件内容并传输境外,事后调查显示,李某早已被境外间谍机构策反。这起案件暴露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基层干部对"亲属接触涉密信息"的风险缺乏警惕;二是涉密载体管理存在执行漏洞。有保密专家指出,部分单位对年轻干部的业务能力考核严格,却忽视了定期更新保密培训内容。

赌债逼出"主动卖密":公职人员债务管理需纳入监督
侯某的案例则呈现另一种渗透模式——利益驱动型窃密。作为市直机关干部,侯某因沉迷网络赌球欠下巨额债务,最终选择主动向境外机构出售涉密文件。值得注意的是,其窃密手段极为简单:仅用手机拍摄办公桌上的文件,7万元交易额暴露出涉密场所电子设备管理的缺失。银行流水记录显示,侯某在三个月内分五次接收境外汇款,期间无人察觉其经济状况异常。这引发公众讨论:对于接触敏感信息的公职人员,是否应建立债务异常预警机制?现有制度中,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范围是否需要扩展至网络借贷等新型负债?

境外培训成策反高发场景:色诱陷阱背后的安防漏洞
李某在境外培训期间被策反的案件,揭示了短期外派人员的防护短板。境外间谍机构针对其设计的"蜜罐陷阱"包含标准操作流程:先通过社交软件建立联系,再以文化交流为由邀约私下见面,最后在非公开场所实施胁迫。调查发现,李某所在单位虽在行前进行了常规安全教育,但未针对境外可能遇到的特定风险进行场景化演练。更值得关注的是,李某回国后长达半年内,其频繁登录境外社交软件、多次违规携带文件外出的行为,均未被单位信息系统捕捉到异常。

12339热线数据:这三类人最易被盯上
根据国家安全机关近年统计,留学生、军工科研人员、军事爱好者构成被策反高危群体的前三名。某省国家安全厅2023年数据显示,该省接报的可疑接触案件中,42%始于境外社交平台的"学术合作"邀约,28%以"高薪兼职"为诱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军工单位离职人员利用原工作证混入现单位访客区,这类"熟人作案"占比正逐年上升。

识别间谍行为的三个日常场景
在社区生活中,这些细节值得警惕:频繁向邻居打听部队番号的"摄影爱好者",以市场调研名义收集企业核心数据的"咨询师",以及总在军事基地周边"遛狗"的闲散人员。某市国家安全局曾根据快递员举报,查获一名伪装成外卖员在科研单位门口长期蹲点的境外间谍。普通公民可通过三个动作参与防线构建:对可疑拍摄行为多问一句,对敏感场所徘徊者多看一眼,对反常信息收集多报一次。
转自:湖州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