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安吉招聘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HR俱乐部 > 人力管理 > 武汉一幼儿园上课70%时间在巡山
武汉一幼儿园上课70%时间在巡山
作者: 时间:2025/3/30 阅读:30次

近期,武汉市武昌区一家名为“林间幼儿园”的机构引发社会关注——该园将70%的教学时间安排在户外山林,通过攀爬、探险、自然观察等活动开展教学。这一“颠覆性”的教育模式,实则是国内自然教育实践的缩影,背后折射出教育理念的革新与争议。

一、教育模式解析:自然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实践

(一)课程设计逻辑

1. 动态生成式课程体系

该园摒弃传统教材,课程完全基于儿童兴趣自然衍生。例如,孩子食用火龙果后对红色产生好奇,教师便引导其在山林中寻找“泥巴红”“橘红”等自然色彩,并用陶土、树叶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

2. 体能与认知双轨发展

每日1小时的体能大循环训练(包括爬树、障碍跑、平衡木等10余个项目),系统提升儿童心肺功能与肢体协调性。同时,教师通过自然观察记录儿童的好奇心、专注力等20余项发展指标,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

(二)安全管理体系

1. 风险分级管控机制

建立“三级风险评估模型”:

? Ⅰ级(低风险):如普通攀爬,由教师口头提醒

? Ⅱ级(中风险):如陡坡攀爬,需佩戴安全护具

? Ⅲ级(高风险):如高空绳索,需专业教练指导

2024年数据显示,该园儿童意外伤害率为0.3%,低于全国幼儿园平均水平(0.8%)。

2. 安全教育课程化

开发《自然风险评估手册》,包含12类自然场景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例如,雨天玻璃栈道行走时,教师会引导儿童观察鞋底摩擦力变化,并用科学实验模拟不同材质的防滑性能。

二、教育理念溯源:从国际经验到本土创新

(一)全球自然教育范式

1. 德国森林幼儿园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儿童每天在森林中进行徒步、搭建庇护所等活动。研究显示,这类儿童的免疫力较普通儿童提升30%,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率降低42%。

2. 日本“食育”理念

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流程教育。例如,京都某幼儿园儿童参与种植水稻,通过观察生长周期理解“谁知盘中餐”的含义,此类实践使儿童蔬菜摄入量提高58%。

(二)中国自然教育创新

1. 政策支持体系

《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自然教育覆盖80%以上中小学。武汉林间幼儿园正是这一政策背景下的实践样本。

2. 本土化课程开发

该园结合长江流域生态特点,设计“长江文明探索”课程:带儿童到沙湖公园采集水样检测水质,到昙华林观察古建筑结构,将自然教育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三、社会争议与理性思辨

(一)核心争议焦点

1. “去知识化”质疑

部分家长担忧:“70%时间在户外玩,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该园创始人陈琴回应:“我们不教拼音算术,但会通过数松果理解数学概念,在拓印树根中学习线条美学。”

2. 安全风险博弈

尽管园方强调“安全教育不是排除危险,而是教会孩子评估风险”,但2024年网络调查显示,仍有53%的家长认为“爬树、陡坡训练超出3-6岁儿童承受范围”。

(二)科学研究支撑

1. 脑科学依据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中的多感官刺激可使儿童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27%,显著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2. 长期追踪数据

对北京、上海10所自然教育幼儿园的跟踪显示,毕业生进入小学后,其创造力得分比普通儿童高41%,但数学、语文成绩无显著差异。

四、未来发展方向

(一)教育模式优化

1. “自然+”融合课程

可借鉴江西井冈山保护区经验,将自然教育与林下经济结合,如种植药用植物、开展生态研学,使儿童在实践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

2. 数字化赋能

开发“自然教育数字平台”,通过AR技术还原恐龙时代生态,用AI分析儿童自然观察日志,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

(二)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1. 政策保障

建议参照浙江省做法,将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对参与自然教育的幼儿园给予税收优惠。

2. 家校协同

推广“亲子自然导师”培训计划,使家长掌握自然教育方法,如通过“家庭自然观察笔记”记录儿童成长。

结语

武汉林间幼儿园的实践,本质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讨论:当知识获取日益便捷,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该园用70%的户外时间给出答案——教育应回归生命成长的本质,让儿童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培养探索精神、抗挫能力和生态意识。这种“野”教育,或许正是破解“自然缺失症”的一剂良方。

转自:湖州招聘网

来源:粽下佳宾宾朋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