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安吉招聘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HR俱乐部 > 人力管理 > 苏轼大寒诗词:千里情深,诠释人生豁达
苏轼大寒诗词:千里情深,诠释人生豁达
作者: 时间:2025/7/22 阅读:12次

大寒时节的温暖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标志着一轮季节的结束。古人称其为“寒气之极,故名大寒”。

大寒通常在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四九期间,非常寒冷。“小寒大寒,无风自寒”,这个时节最渴望的是温暖。

诗人范成大在大雪中为朋友送去炭火,并写诗记录此事:“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他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深厚友情。

你的冬天,是否有人也曾为你带来这样的温暖?

苏轼的寒冬暖阳

九百多年前,宋朝的苏轼经历了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但有人为他带来了温暖。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一百多天。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大年三十获释,并于次年大年初一前往黄州。途中风雪交加,颠簸不断,这个冬天异常寒冷。“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这是苏轼出狱后的感慨。他的命运与文字紧密相连,即便如此,仍无法抑制用文字表达情感。

名声既是他人生的负担,也是助力。许多人为他的名声所感,选择在他困难时伸出援手。除了名声,苏轼的人格魅力也吸引了如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好友马梦得和同乡巢谷等人的支持。

巢谷的侠义人生

巢谷,字元修,既是书生也是侠士。他才学出众,却喜结豪杰,学武后游历秦凤、泾原等地。他曾助河州将领韩存宝建立军功,后韩存宝因违法托孤于他。巢谷不负所托,更名改姓,远赴万里为韩存宝家人送钱。

苏轼和苏辙被贬时,亲友皆避之不及,巢谷却前往黄州,帮助苏轼耕作建屋,并教其子读书,共度清贫时光。苏轼曾赞其如梅花般高洁。

巢谷的友情堪比“桃园三结义”,而他在黄州的举动更是令人感动。

东坡巢谷大寒论诗

1083年大寒,江风刺骨,大雪将临。东坡与巢谷共赴雪堂,东坡携一壶酒,巢谷带一床破被。在空荡的房子里,两位天涯沦落人对饮畅谈。酒兴正浓时,苏轼挥毫赋诗《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苏轼赠巢三诗

苏轼在大寒步行至东坡赠巢三:

春雨似尘土,春风吹人倒。

东坡几间屋,巢三唯邻伴。

空床败絮堆,破灶生柴烟。

不言寒与贫,共饮知我心。

我有酒一瓢,独饮愧于仁。

虽未暖我颊,聊解汝唇干。

故人享厚禄,醉后吐车茵。

谁知我与你,同受寒虫呻。

莫怨天不公,皆为民同根。

行看花柳动,共赏春无垠。

苏轼称自己为苏东坡,因他在黄州获友人马梦德相助,得城东荒地自耕自食。他取白居易诗句“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称荒地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建了几间房,名为“雪堂”,常在此宴客。

诗题中的东坡即苏轼的耕种地。“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描绘恶劣天气,但苏轼感受到春天气息。春雨裹尘,天色昏暗,春风凛冽,增添苦寒,也暗示其困境。

“东坡数间屋,巢子与谁邻”转至居所,寥寥数屋是其简陋住所,唯一邻居是远道而来的巢三。

贫困与艰辛的生活

“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两句细腻描绘了屋内的贫困景象:空床败絮显示生活困顿;破灶郁生薪则表现点火困难,湿柴难燃,烟雾弥漫,加剧了生活的艰辛。

前三联中,诗人从外部恶劣天气到内部简陋居所,层层递进地展示了生活的艰难。环境描写和对友人的关怀为后续的情感抒发作铺垫。

贫困中的情谊

原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贫困中互相体谅的情感。尽管身寒却不言冷,诗人感叹自己只有酒一杯,独自饮酒显得不仁。即使酒不足以让人面颊泛红,也应让友人尝到些许。

苏轼《点绛唇》中提到,即使闲坐,也要与明月清风为伴,更何况在困顿时有友人相伴,不应独自享受美酒。这体现了苏轼豁达的态度。

对比故人的高官厚禄与自己的贫困,诗人感叹昔日的朋友如今富贵,而自己却陷入困境,如同寒蛩哀鸣,凸显世态炎凉,更显出与友人在困境中的情谊。

苏轼的乐观与魅力

他鼓励道:“不要悲观,我们都应努力,不抱怨命运。我们同为天之子民,看那花柳摇曳,共享无边春色。”

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还体现了他的豁达人格,升华了他的魅力。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如同日常对话,生动描绘生活场景和真挚情感,展现了苏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

巢谷千里探苏轼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巢谷预见到苏轼将飞黄腾达,便悄然离去。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巢谷的选择。

十多年后,苏轼兄弟再度遭贬,苏轼先至惠州,后至儋州;苏辙则被贬筠州,再徙雷、循。当时,他们备受冷落,“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亲友也无人问津。

此时已年近古稀的巢谷,仍怀赤忱侠义之心。得知消息后,他决定徒步寻访苏轼兄弟。元符二年正月,巢谷历经万里,在梅州见到了苏辙,但已病弱不堪。尽管如此,他仍想前往海南见苏轼,称只要还活着,就要见故友,即便漂洋过海也在所不惜。

遗憾的是,这位侠肝义胆之人最终未能见到苏轼,在新州因年老体衰病逝他乡。

苏辙收殓巢谷遗体

苏辙听闻后痛哭,收殓巢谷遗体并作《巢谷传》。两年后,东坡遇巢谷之子,赠银助其归葬,并托地方官护送至眉山。共赏春色,待花开后各自安好。得此挚友,别无所求。

转自:湖州招聘网


来源:源远流长
热门推荐